周星驰被卡《少林足球》上映:释永信靠商标收钱,文化成了摇钱树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您的认真阅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你敢信吗?周星驰的《少林足球》——那部红遍全亚洲、全球票房冠军的港片,在内地居然没上映。

不是没人买账,不是审查不过内容问题,而是——少林寺不让。
对,你没看错,是真·少林寺,不是广电局。
原因更离谱:因为“片名用了‘少林’两个字”,寺方要收费,周星驰不交,就不给放。
讲真,这事我第一次听说时差点把水喷出来,后来认真翻了点资料,我才意识到——不是星爷太刚,是这事从头到尾就够魔幻。
这事的“主角”,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曾经风光无限、后来“进过组”的少林寺住持:释永信。
他在搞什么呢?一句话概括:把“少林”俩字,当成商标经营。
不是说有点IP意识不好啊,人家是直接一口气把“少林”注册到所有类别,你听明白没?不是拍电影不能叫少林,是你开个馒头铺叫“少林烧饼”都得先交钱,不然律所敲门找你谈心。
你以为这是段子,其实它从90年代就开始演了。
最早被卡脖子的,是张纪中那版《倚天屠龙记》。剧情里明明就该有少林寺啊,毕竟张无忌是少林寺里练过的嘛。但剧还没播,释永信突然说:用了“少林”,要给钱。
张纪中一听,心说咱拍武侠剧,没预算交你这笔“文化税”啊?那行,那我换个名字。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个让配音师想骂街的“僧人派”。
对,就是那部你小时候看着怪怪的版本,明明是少林僧人,嘴里却叫自己“僧人派”。那味儿,听一次别扭一次。
后来,于正拍《笑傲江湖》,干脆直接改名叫“金顶灵鹫寺”,观众一脸懵:这哪门子寺庙名?这命名水平是百度AI起的吧?
但你别笑,人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用了“少林”两个字,就要掏钱,不掏就等着被告。
最刚的,还得是周星驰。
2001年,《少林足球》杀疯了,香港那边大爆,海外也卖得漂亮,可就是没进内地院线。
为啥?释永信直接发了律师函:你这名字用了“少林”,要交钱。
星爷当场就不乐意了:“少林是中华文化,凭什么归你?”
这事搁谁都膈应。你说我用了你们寺庙实景、用了僧人形象,那好说;可我就用了个词,还是中华通用文化词,就得给你交钱?那是不是以后拍个《长城风云》还得给八达岭管理处转账?
星爷最后直接摆烂:不回应、不改名、不交钱。
结果?电影在内地被直接卡死,上不了院线。最后的票房损失,少说也是几个亿。
这波叫:文化流通卡在商标注册上,观众只能靠盗版续命。
更离谱的是,释永信并不满足于只收影视剧的钱。
他在少林寺的壳子外面,又搞了一个公司:“少林寺企业管理集团”。
说是企业管理,实际就是收钱机器。旅游、商品、饮品、文创、挂历、香火……你想得到的,全注册了,全打包卖。只要你想碰“少林”俩字,一律谈合作。
于是,咱就看到了一个非常迷惑的场面:
少林寺外面香火缭绕,里头和尚住铁皮房;
释永信身边满是秘书、公关、助理,每次出场都像上市公司CEO;
少林寺景区每年赚得钵满盆满,但你真问他们“钱去哪了”,没人说得清。
2022年,这事终于炸了,媒体一查一个准,释永信直接进去喝了茶。
那年他没上热搜,是因为没人敢碰。但整个寺院商业化这事,早就让一帮武侠粉和文保人寒心到骨子里。
其实大家不是不能理解文化商业化,也不是非要你寺庙做苦行僧。
《新少林寺》那年上映,片方乖乖交了版权费,释永信还带着徒弟穿得整整齐齐地出席首映礼,站台打CALL。
可电影里的少林被塑造成温柔慈悲的形象,反派也被“洗白”,观众骂声一片:这根本就不是我们记得的江湖。
是,你赚到了面子和台面,但你也让少林从“千年武学圣地”变成了“流量IP”。
从那以后,少林就很难再被当真了。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
“少林”这俩字到底能不能收钱?
法律说不清。
按理说,“地名+文化词”是不能注册成专属商标的,但释永信从早年开始注册,申请了上百类,有些竟然也批下来了。
这玩意打起官司来,谁都没谱。你今天赢了“旅游服务类”,明天人家还能继续在“茶叶、文化演出、电子产品”里续命。
最近传出消息,说“少林寺的管理权已经收归政府”,释永信那套企业化系统可能也得慢慢拆了。
但被他注册过、告过、收费过的那些影视剧和品牌,已经没人能补回来了。
你说周星驰这二十多年要是早进院线,现在多少人会多一份对少林文化的记忆?你说张纪中、于正那些改过名的剧,有多少观众因为一个破名字出戏?
这才是最无解的地方:文化,一旦成了生意,谁都不高兴。
观众不高兴,创作者不高兴,就连本该被弘扬的文化本身,也被“吃干抹净”地榨成了IP碎片。
少林寺是不是该赚钱?当然可以。
可它该不该靠“收‘少林’俩字的钱”来过活?真没几个人心里能舒服。
佛门讲缘法讲清净,你这倒好,拿着法律空子玩市场操作,把和尚做成老板,把千年古刹做成集团公司,还真别说,搞了快30年。
但你再看现在,少林寺文化在大众心里,是不是早就没了敬畏,只剩下了吐槽?
这买卖,真划算吗?#上头条 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