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队杯,一项不得不改革的比赛
周末,陪同我的孩子一起第二次参加了百队杯。我不说孩子的比赛结果,因为我本身也不看重比赛结果。
我想说的是,每年的百队杯,都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足球或者说北京足球的发展。
先说个好事,今年百队杯,我发现各队都没有再出现开球爆射球门的情况,之前我在北京主场「ID:bjzhuchang」的公众号里踢到过这一不人道的规则,在那篇文章中,足协的领导给我点了赞。我不知道北京足协和百队杯组委会是不是真的修改了这项规则,总之,中场爆射没有了,孩子当人肉盾牌也没有了,这就是进步。
但总的来说,百队杯仍旧还有很多需要调整和改革的地方,我知道这些调整和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但如果不改革,这项赛事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同时北京足球的发展也就难以向前迈进。

首先的一个小事,是裁判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我本人是最不喜欢谈论裁判的。无论是中超比赛还是国家队比赛,我都认为裁判不应该成为球队输赢的理由。但在青少年领域,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裁判,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判罚风格。
我孩子所在球队的两场比赛,都被一个裁判吹的稀碎,我根据视频录像大约数了一下,第一场比赛犯规响哨8次,第二场比赛情况稍好,犯规响哨5次。
我们都知道,百队杯五人制比赛是上下半场各15分钟,一共30分钟的比赛时间。今年百队杯增加了补水环节,上下半场补水要占用1-2分钟,如果比赛中光犯规就要吹近10次,那么3-5分钟的时间又消耗掉了。也就是说,比赛又大约7-8分钟其实是死球状态。这还不算球出界、进球后发球等情况。如果算上边线球、角球、球门球和中场开球时孩子捡球和发球的时间。一场比赛的净比赛时间可能也就10分钟。
一场U8的青少年五人制比赛,裁判犯规响哨次数高达7、8次,但这些动作一定是严重的犯规动作吗?我举几个例子。
A孩子和B孩子抢球,A孩子张开手臂,利用肩膀、胯骨、大腿卡身位——犯规。
A孩子和B孩子抢球,A孩子作为中锋背身护球,B孩子作为后卫在身后用肩膀、胸膛、腰腹、大腿发力顶住A孩子的后背和臀部——犯规。
A孩子和B孩子抢球,两个孩子腿和身体绞在一起,A孩子倒地,B孩子持球——犯规。
这几个例子就是我亲眼所见。当然,我得承认,裁判是公平的,A孩子和B孩子并不是指A队和B队,无论是哪个队的孩子,只要出现上述动作,就是犯规。
我反正不知道这样吹罚比赛的意义何在。一场一共只有30分钟的U8五人制比赛,被吹的七零八碎,攻防转换节奏完全打不起来,大量的时间是在发定位球。
看完这样的比赛,我特别想知道足球到底是个什么运动。我个人的理解,足球不就是一项在高速行进和激烈对抗中利用技术、意识完成目标的比赛项目吗?没有对抗的比赛,还是足球吗?更何况,8岁的孩子,稍微有一点身体接触,马上就被吹听。意义何在呢?如果是出于保护孩子的话,那百队杯为何不在比赛场地中甲拉上网子,改成“网式足球”?
前几天,我在网上浏览的时候,看过一个视频,是澳洲足球比赛中的一个对抗画面,同样是7、8岁的孩子,第一个抢球的孩子面对持球人,上去就是一个沉肩的对抗然后大胯大腿贴上去就顶,结果被持球的孩子轻巧避开,马上第二个防守的孩子就是一个飞铲,铲到球的同时把持球的孩子也带倒在地。
这个画面因为是中国家长拍摄的,这个中国家长就质疑防守方的两个动作是犯规,说澳洲裁判没有判。这两个在我看来是非常教科书般的防守动作,居然在网上引起了渲染大波的争吵,绝大多数中国网友都认为,足球不能铲,不能撞,不能用肩膀、上肢甚至手臂,不能用大胯大腿。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找欧洲、澳洲乃至日本8、9岁的孩子比赛中的身体对抗强度。我想说的是,他们的孩子从很小的年龄就熟悉身体对抗,就在强烈的身体对抗下拿球,甚至有些防守的孩子动作非常强硬,严格意义上都有犯规的嫌疑,但为什么这些国家的裁判都不吹哨?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去日本考察,他回来跟我说,日本孩子在训练中的对抗及其激烈,小动作特别多。但日本教练从来不吹,孩子和家长也不计较。因为日本足球已经形成共识,他们认为,日本球员的身体素质永远不可能超越黑种人和白种人,在身体素质不佳的情况下,日本孩子必须从小适应各种强度的对抗,甚至要适应各种强度的犯规。而且,日本教练认为,如果青少年的比赛中断太多,节奏被打乱,对孩子在比赛中的心肺和肌肉的锻炼是没有更好的帮助的。
为此,在训练中,我见过的日本教练从来不让孩子去捡球,所有出界的球都是教练来发,教练在训练前会提前把球放到自己脚边或者手上抱住,只要球出界,马上扔一个球进场。日本孩子就必须要快速回头找球去完成攻守转换。
我儿子曾经参加过日本教练田中宏茂的训练课,田中教练曾经在每周日带一群在北京的日本孩子训练,这些孩子都是一周一练的孩子,而我儿子是一周三练的孩子。但是在整个训练中,我儿子被这些日本孩子干翻在地四次,由于攻防转换节奏太快,我儿子最后甚至无法跟上这堂训练课,中途必须休息。
所以,我真的无法理解,百队杯有些裁判能如此在乎孩子们的身体对抗,非得让自己成为一个青少年比赛的主角,难道才是中国裁判的目的吗?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在场的家长对如此稀碎的哨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没错,仅仅是看法。是隔着铁丝网,距离场地两三米远的地方,我们只是评论,而没有大声叫喊,我们只是相互之间的交流,而没有指着裁判说话。我们只是说“哨太碎了”,而没有爆任何粗口。结果呢?
比赛结束后,这位裁判气势汹汹的走到我们家长面前,隔着铁丝网双眼充血的瞪视着我们。那一刻,我甚至有了一种动物园看大猩猩想拉屎又拉不出来的既视感。
我相信,如果没有铁丝网的阻拦,那个裁判就敢上来把在场的家长给连皮带肉吃掉。
或许,裁判有他的用意,难道这个时候面对家长合理合法合规的质疑,不是过来解释一下吗?如果不解释,那么就走开也没关系。毕竟家长也从来没有干扰到比赛的正常进行,也没有对比赛本身产生任何的疑惑。赛后,我们家长也给双方孩子送去了掌声,本来比赛就结束了,这个裁判,有必要等着血盆大眼过来耀武扬威吗?难道百队杯必须要成为裁判的舞台,才能称之为百队杯?
所以,我一直都说,中国足球的落后,是全方位的。裁判也是其中的一员。如果中国踢球的孩子始终在自己裁判的哨声下被如此保护,他们是不会有任何进步的。这些裁判,正在毁掉足球运动,毁掉这些踢足球的孩子。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百队杯这种普及性质的比赛,就不要太多身体解除了,踢养生球不好吗?
我们从8岁就开始踢养生球,10岁还养生球,是不是18岁了就继续养生?
更何况,百队杯这个比赛,真的是普及吗?
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
翻开百队杯的比赛记录,小组赛阶段或128强淘汰赛阶段,20个球以上的比分并非三五个例,10个球以上的比分差距更是比比皆是。当爱踢客的精英队面对一个胡同队的时候,那就是一场对胡同队孩子的“屠杀”。
我相信,这样一场比赛过后,胡同队的孩子们再也不会踢百队杯了。
随着百队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项缘起于普及性质的比赛,已经成为了不少大俱乐部充当门面的舞台。他们动辄十几个校区,招几千个孩子,然后把速度最快、身体最壮、心智最成熟的孩子放在一起,一周六练七练,周末还一天两练,然后拿到百队杯的这个舞台上,一遍一遍的刷着净胜球。
我不知道,这样的百队杯,是不是当初北京晚报力主创办百队杯的初衷。
今年的百队杯有1212支球队参加,普及性质的球队基本都是小组垫底且净胜球在-20个以上,到64强以后,基本就是“豪门盛宴”。民间球队或中小俱乐部就成为了百队杯上的“韭菜”。
我孩子参加过的比赛(非百队杯),最大的比分印象里是17个球,那场比赛孩子们最长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的从球网里捡球,他们的眼神是游离的,表情是木然的,心里是煎熬的。他们都在看自己的教练和家长,这样的比赛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所以,我特别理解那些百队杯上输20个的球队,这些失败的孩子,被这项比赛和这项运动伤害了。
百队杯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分组规则一定要有所变化,不然百队杯对于踢足球的孩子是有反噬作用的。
其实,分组规则的改变并不难。因为百队杯已经很多年了,每年报名的球队绝大多数都有前几年的资料,各个俱乐部和球队的水平,北京足协和百队杯组委会心知肚明。新报名的球队,要么是新俱乐部,要么是临时组建的民间球队,他们的水平当然也可想而知。很容易就可以把各年龄段的球队分成几个层级,然后按照水平层级进行比赛。比如,按照水平高低分成ABCD四个级别,D级小组赛出线的球队参加C级小组赛,C级小赛出现的参加B级小组赛,以此类推。这样对于参赛的球队和孩子来说也更有参与感,更有锻炼价值。
或者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增加百队杯的资格赛,赛制类似于世界杯外围赛,在各个区县先踢一遍,这也是一种方案。因为爱踢客明光根本没兴趣赢胡同队20个,胡同队也不想输爱踢客明光20个。爱踢客想踢的对手,可能是踢球者或者远晟、银潮、金冠,胡同队想踢的对手,可能仅仅是边上那个小区的球队。这样的比赛的出现,不是两支球队的孩子和教练的问题,而是赛事组织者的问题。
百队杯应该有普及,也应该有提高,也可以有精英。让普及的孩子见世面,让提高的孩子有收获,让精英的孩子有锻炼。这才是比赛的宗旨。我不相信20比0的比分,能够达成这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