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哈梅内伊罕见用中文喊话:中伊联手改写世界秩序,西方最担心的事正在发生
来源:海风观察
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哈梅内伊罕见用中文喊话:中伊联手改写世界秩序,西方最担心的事正在发生。
2025年8月31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社交媒体上以中文和波斯语发布了一则声明,称中伊两国“作为亚洲东西两翼的文明古国,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备重塑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变革性力量”。这番话不仅是对中伊关系的高度评价,更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两个古老文明正携手推动全球格局的变革。

中伊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时期。古代中国与波斯的商贸往来让丝绸、瓷器、香料等商品流入波斯,同时波斯地毯和金属器具也成为中国贵族的珍品。这种文明对话不仅促进了两国的繁荣,也为东西两翼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共同的底色。如今,这种历史渊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得以延续。2021年,中伊签署了为期25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涵盖能源、基础设施、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根据协议,中国将在伊朗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于油气田开发、铁路建设等项目,而伊朗则将为中国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伊朗拥有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储量和第四大石油储量,是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角色。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每年从伊朗进口大量石油,这种能源合作不仅帮助伊朗缓解了制裁压力,也增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此外,伊朗地处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是连接中亚与欧洲的重要枢纽,其港口和铁路网络对“一带一路”的推进至关重要。中伊合作的深化,不仅为中东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推动了全球多极化的进程。

哈梅内伊以中文发文的背后,是中伊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体现。近年来,中国在伊朗设立孔子学院,推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波斯文学经典《列王纪》也被翻译成中文,波斯地毯和音乐在中国市场广受欢迎。此外,民间互动也在加强,大量伊朗学生在中国留学,而中国赴伊朗的游客数量同比增长。这种民心相通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也为双边关系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民意支持。
尽管中伊关系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国际制裁压力和地区局势复杂性等挑战。然而,两国的合作潜力依然巨大。随着战略协议的全面落实,中伊有望成为推动全球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哈梅内伊的发声不仅是对两国关系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全球未来的深远展望。两个古老文明携手合作,不仅关乎两国的利益,更关乎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