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央妈停播国足赛事,村超苏超更受百姓欢迎
“央视要停播国足”的传闻是真是假先不下,但把账一算,把现场一答案基本就立住了。国足这边,版权费砸上去,收视掉下来;“苏超”和贵州村超那边,票价亲民、镜头热闹,人是真来、热真到。镜头该对准谁,观众心里门儿清。

先把最刺眼的几笔账亮出来。按亚足联此前的报价,世预赛国足场次一度开到单场上千万,后来降到200万一场,但性价比依旧惨淡。2024–2025年18强赛的场面,大家都看了:0比7日本,这是世预赛队史最惨记录;打巴林、叙利亚这种硬度相近的对手,不是关键球掉链子,就是整场没精气神。更扎心的是,花钱买了转播,观众不买账——36强赛单场还能冲到2.9%收视,到了18强赛,直接暴跌四成多,部分场次低于0.5%(按央视体育频道覆盖估算)。这不是一两脚没踢好能解释的,是内容和期待完全脱了轨。
为什么脱轨?细节摆在那儿。0比7那晚,日本前场压迫一上来,国足后场出第一脚球就慌,肋部线路被反复打穿,定位球盯人也混乱;到了2025年8月踢印尼的友谊赛,传球成功率只有58%,射正2比7落后,后卫解围踢空、中场横传失误这种低级错层出不穷(据赛后技术统计)。电视机前的观众能不挪走吗?你让人花1680元去现场看“散步”,赛后退票吐槽也就不奇怪了。更别忘了当下本来就是“分屏时代”,收视被移动端分流,这是行业大势,越贵的版权越难回本。
转过头看“苏超”,你就明白什么叫把镜头对准“有热度的足球”。这是江苏省内最高水平的业余联赛,企业队、城市队、上班族、个体户在同一片草皮拼命。2025赛季全省13个地市48队参赛,单轮最多12场同时开打(据主办方通报)。首轮现场总观赛破5万人次,南京奥体副场坐了8000多人,家长带娃进场,喊声一浪盖一浪;线上抖音话题首月破5亿,部分场次直播在线超10万,比起国足那场0.5%收视,对应的人数差不多,但“有效观看时长”和互动显然更高(按平台数据)。投入呢?江苏广电转播焦点战,单场成本就几万元;商业赞助新进15家,球衣围巾首月卖出3万件,9.9元亲子票一开售就抢空。这才叫“人气和账目同时在线”。
如果说“苏超”是本土活力,贵州村超就是全民狂欢。2025赛季开幕战,现场进了3.8万人,停车场排满跨省车牌,最远有球迷自驾12小时赶到(据当地通报);线上抖音话题播放量80亿,单场直播峰值500万在线,硬生生把“草根足球”踢成了顶级流量。更关键的是气质:卖鱼的、开馆子的、种甘蔗的,一身泥点也敢铲、敢冲,膝盖破了照追、门将撞门柱也不松手。跟“苏超”那场苏州打无锡的德比同一股味儿——加时跑不动了还死命回防,观众嗓子喊哑。这种画面,不用营销,就能穿过屏幕。说句带对比的:这和贵州“村BA”火起来是同一套逻辑——草根、真挚、贴身,讨论度自然高,平台不亏镜头。
有人问:央视为什么要“换路子”?因为这是更健康的媒体生意。电视收视整体走向分散,高价版权要求稳定大盘和强留存,一旦内容端连续“掉链子”,回本模型就塌了。反过来,马拉松、校园联赛、地方联赛这些贴近人群的赛事,制作成本低、互动强,线上线下联动起来更容易出圈。过去几年平台加码这类内容,证明过“真诚+烟火气”的东西,讨论度一点不比豪门弱。“苏超”和村超就是现成样本,而且它们还能带动地方经济——榕江旅游、江苏各赛区餐饮住宿的增长,都是实打实的数据加分(据地方统计)。
这不是叫板“国字号”,而是一次清醒的内容选择:与其花大价钱把镜头对准让观众心累的90分钟,不如把机位架到会让人心潮澎湃的草根球场。等有一天,最主流的镜头不再为平庸买单,压力就不会只在球迷嘴上了——会压到青训、到管理、到每一次选人用人。球迷要的从来不是“牌子”,而是热血。我就一句老实话:该给谁镜头,不用争辩,看谁能让人站起来就行了。